临近初夏的南京,空气里浮动着草木蓬勃的生机。出院后的姜璐怡,如同经历了一场严冬蛰伏的植物,重新舒展枝叶,回到了熟悉的校园。梧桐大道浓荫匝地,阳光被切割成细碎的金箔,跳跃在步履匆匆的学生肩头。她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混合着青草、泥土和远处图书馆传来的淡淡墨香——这是让她安心的气息,是生活重新步入正轨的证明。
回到文学院古籍修复中心,推开那扇熟悉的、带着岁月沉淀木香的厚重门扉,姜璐怡的心瞬间被一种宁静的暖意包裹。工作台上,她离开前修复了一半的明代地方志残页,被同事们细心地用无酸纸和玻璃镇尺妥帖覆盖着,仿佛在安静地等待主人的归来。指尖轻轻拂过冰凉光滑的纸面,感受着那些历经沧桑的纤维在诉说无声的故事,一种久违的专注与力量,缓缓回流至她的四肢百骸。她真的很喜欢这样,静静的一个人,小心翼翼地修复着这些带着古人思维的书页,就像在和古人对话。
她的生活节奏重新变得规律而充实。清晨,她会比学生们更早一些来到修复室,泡一杯清茶,在氤氲的茶香中,用最轻柔的动作,最专注的眼神,继续与那些沉睡的古老文字和图画对话。修复刀在她指间如同有了生命,精确地剔除腐朽,填补残缺,让历史的脉络在薄如蝉翼的纸张上重新清晰。每一次成功的拼接,每一次污渍的祛除,都带来一种微小的、却无比真实的成就感,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滋养着她曾被病痛和心绪困扰的灵魂。
课堂也重新焕发了活力。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姜璐怡感觉自己仿佛也汲取了新的能量。她讲解《永乐大典》的编纂艰辛,分析敦煌遗书的修复难点,分享古纸鉴别的心得。她的声音依旧清亮,却比病前更多了一份沉稳的底气和一种经历过低谷后重新绽放的从容光彩。学生们能感觉到,姜老师身上似乎多了一些东西,一种更深邃的宁静,一种更温润的力量。
而在这恢复的日常画卷中,殷正浩的身影,已然成为了一道不可或缺的、温润的背景色。他不再像初来时那样,总是穿着剪裁精良、一丝不苟的深色西装,仿佛随时准备出席某个商务会议。在中国待得久了,他似乎也悄然融入了这里的节奏和气息。如今,他更偏爱质地柔软舒适的浅色衣物:米白的亚麻衬衫,袖口随意地挽至小臂,露出线条流畅的手腕和那块磨出生活痕迹的腕表;浅卡其色的棉质长裤,搭配一双质感极佳的软底休闲鞋。这身打扮褪去了几分巴黎精英的疏离感,多了几分书卷气的随和与闲适,与他温文尔雅的气质相得益彰,仿佛他本就该属于这座充满书香的校园。
他成了文学院图书馆和古籍修复中心的常客。有时是安静地坐在阅览室一角,翻阅着厚厚的典籍,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他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有时会礼貌地等在修复室外,待姜璐怡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才轻轻敲门,递上一杯温度刚好的花果茶,或是几样他新发现的、据说对嗓子好的中式小点心。
但凡有姜璐怡的课,课堂上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会像一个学生一样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这也是让姜璐怡最欣慰的地方。
午后阳光格外明丽,阶梯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姜璐怡今天讲授的内容是《说文解字》中的“心部”字,尤其是与情感相关的字群。她穿着一件淡青色的改良旗袍式上衣,下身是素雅的米色长裙,长发松松挽起,露出纤细优美的脖颈。站在讲台上,她身姿挺拔,眼神明亮,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这个‘情’字。”她转身,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端正的篆体“情”字。“《说文解字》言:‘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从心,青声。’许慎认为,情是人体内阴气所产生的欲望。当然,这是古人的一种哲学理解。我们更直观地看它的结构——”她用粉笔圈出了左边的竖心旁(忄),“这是‘心’字的变形,竖心旁。它告诉我们,所有的‘情’——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喜怒哀乐之情——都源于我们的内心,是心灵的悸动和投射。”
她的讲解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又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浅显认知。讲到动情处,她微微前倾身体,目光扫过台下,仿佛在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她举例子,讲故事,从“忧心如焚”讲到“心悦诚服”,从“忐忑不安”到“怦然心动”。她纤细的手指随着话语轻轻挥动,粉笔灰偶尔沾染指尖也浑然不觉,整个人散发出一种博学、自信、神采飞扬的魅力,仿佛古籍中那些关于情感的智慧在她身上活了过来。
“所以,”她总结道,声音带着一种洞悉的温和,“当我们去理解一个带竖心旁的字时,不妨多想想,它描绘的是内心怎样的一种状态?是像‘悦’字的轻快明亮,还是像‘悲’字的沉重低徊?是‘惧’字的收缩紧张,还是‘慕’字的向往延伸?汉字不仅是符号,更是先民为我们留下的,通往心灵秘境的地图。”
教室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学生们被她精彩的讲解所折服,也为她此刻展现出的、充满智慧与情感张力的风采所吸引。
在这片掌声中,姜璐怡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了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那个位置。
殷正浩坐在那里,身姿端正,像一个最虔诚的学生。他面前摊开着一个深蓝色的皮质笔记本,手中握着一支看起来就价值不菲的钢笔。他听得极其认真,深邃的眼眸一瞬不瞬地凝视着讲台上的姜璐怡,里面盛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惊叹,甚至是一丝近乎崇拜的光芒。当姜璐怡讲到精妙之处,他的唇角会不自觉地微微上扬,流露出会心的笑意;当遇到他特别感兴趣或觉得深奥的地方,他会立刻低下头,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录着,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神情专注得仿佛在记录什么至理箴言。阳光透过窗户,勾勒出他轮廓分明的侧脸和低垂的浓密睫毛,那画面沉静而美好。
姜璐怡的心跳,在那一刻,稍微暂停一下。她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张酷似郑恩泽的脸,而是一个独立的、鲜活的、对她所热爱的事业充满真诚兴趣和敬意的灵魂——殷正浩。他眼中那份纯粹的欣赏和专注,像一股暖流,悄然注入她的心田,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理解和珍视的悸动。
下课铃响起,学生们带着收获的满足和姜璐怡道别后陆续离开。姜璐怡整理着讲台上的教案,心跳还有些许不规则的余韵。
殷正浩穿过渐渐空旷的教室,走到讲台前。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她收拾东西,目光柔和得像春日午后慵懒的阳光。
“讲得真好,姜老师。”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温润,带着由衷的赞叹,“特别是关于‘情’字源于‘心’的解析,还有那些竖心旁的字……非常深刻,非常有感染力。”他顿了顿,似乎还在回味课堂上的内容,眼中闪烁着求知后的满足和更深一层的欣赏,“你在讲台上的样子……光芒四射。博学,自信,挥洒自如,仿佛那些古老的文字都在你的讲述中活了过来。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将汉字的灵魂诠释得如此……富有魅力。”他斟酌着用词,最终选择了“富有魅力”,语气真诚得毫无半分刻意恭维。
姜璐怡被他直白的赞美说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微发热,低下头假装更认真地整理书本:“谢谢。只是……讲了些专业内的东西。”
两人并肩走出教学楼,漫步在校园的梧桐大道上。夕阳的金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将他们的身影拉长又缩短。临近初夏傍晚时的风带着暖意,吹拂着姜璐怡的裙摆和殷正浩浅色衬衫的衣角,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
沉默地走了一段,殷正浩忽然侧过头,看向她,眼神里带着一丝孩子般的好奇和不解,打破了宁静:“姜老师,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
“嗯?”姜璐怡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
“为什么……”他微微蹙起好看的眉头,像是在努力组织语言,“为什么在巴黎,你给我上课的时候,总是那么……严肃?嗯,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漠?”他回忆起在巴黎公寓里的场景,“我记得那时候,你讲得很快,进度抓得很紧,很少笑,也不怎么闲聊,总是说‘我们抓紧时间’、‘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和我现在看到的你,在讲台上的你,还有……这段时间的你,好像完全是两个人。”他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纯粹的好奇和一点点的委屈,像个被区别对待后想要寻求答案的学生。
姜璐怡的脚步猛地一顿!
她完全没有料到他会问起这个。巴黎的那段时光,那些她刻意筑起的冷漠高墙,那些为了防止自己在他酷似恩泽的面容前迷失而强装的疏离……那段被她刻意尘封、甚至用“赶进度”、“教学需要”来自我麻痹的记忆,猝不及防地被殷正浩用如此直接又带着点委屈的语气掀开了盖子。
一瞬间,无数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心虚、尴尬、一丝被看穿伪装的慌乱,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释然和好笑。
她想起了自己当时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着“中文语法规则不容含糊”、“你的发音需要大量练习”时的样子;想起了自己刻意避开他专注凝视的目光,生怕在那深邃的眼眸里看到熟悉的影子;想起了自己用“教学任务重”作为挡箭牌,拒绝他任何试图拉近距离的闲聊……那些自欺欺人的防备,此刻在殷正浩无辜又困惑的目光下,显得如此幼稚和欲盖弥彰。
“噗嗤——”
一声极轻的笑声,毫无预兆地从姜璐怡唇边逸出。她赶紧抿住嘴,想掩饰过去,但眼底的笑意却像投入石子的湖面,一圈圈漾开,藏也藏不住。她下意识地别开脸,望向路旁摇曳的梧桐叶,肩膀却因为强忍笑意而微微耸动。
殷正浩被她这突如其来的反应弄懵了。他见过她清冷的、礼貌的、疲惫的、专注的、甚至是病中脆弱的模样,却从未见过她如此刻这般——忍俊不禁,带着点小女儿般的俏皮和羞涩,笑得如此真实,如此生动,仿佛冰封的湖面骤然被阳光破开,折射出璀璨耀眼的光芒。那笑容点亮了她整张脸庞,眼角眉梢都染上了暖融融的春意。
“姜老师?”殷正浩的声音带着惊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欣喜,他停下脚步,专注地看着她,不想错过这难得一见的笑容,“你……在笑什么?”
姜璐怡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笑意,转过头来,脸颊还带着未褪的红晕,像抹了淡淡的胭脂。她迎上殷正浩探究又带着期待的目光,那目光如此清澈坦荡,让她忽然觉得,那些过往的防备,或许可以放下了。
“没什么,”她的声音带着笑过后的微微沙哑,更显柔和,“就是……想起在巴黎,为了让你‘学好中文’,我可是煞费苦心,‘严格要求’来着。”她刻意加重了“煞费苦心”和“严格要求”的语气,眼中狡黠的光芒一闪而过,却没有直接点破那“严格要求”背后的真实原因——那个关于郑恩泽的影子,那个她害怕混淆的恐惧。
殷正浩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彩和微红的脸颊,虽然没完全明白她笑点何在,但能感受到她此刻的轻松和不再设防的亲近。这对他而言,已是莫大的惊喜。他也跟着笑了起来,笑容温暖而包容,如同此刻洒满林荫道的夕阳。
“那现在呢?”他顺着她的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追问,“我的中文及格了吗?姜老师?”
“嗯……”姜璐怡故作严肃地沉吟了一下,眼底的笑意却出卖了她,“马马虎虎吧,殷同学。至少,‘情’字的结构,今天应该听懂了?”她巧妙地用课堂内容化解了微妙的氛围,带着一丝俏皮反问道。
殷正浩深深地看着她,目光温柔得能溺死人:“懂了。而且……感受深刻。”他意有所指,声音低沉而认真。
两人相视一笑,一种心照不宣的暖流在彼此间流淌。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轻松愉快的时刻伴奏。
殷正浩不仅仅是姜璐怡课堂上的忠实听众,更是她修复工作中的安静陪伴者。
在古籍修复中心那间充满历史尘埃气息的工作室里,光线被特意调得柔和而集中。姜璐怡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戴着薄如蝉翼的棉质手套,正全神贯注地处理着一页脆弱的宋版书页。她的动作极其轻柔,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修复刀、排笔、镊子在她指间如同被赋予了灵魂的舞者,精确而优雅地完成着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空气中弥漫着糨糊的微酸、陈年纸张特有的沉郁墨香,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楠木气息(来自存放古籍的木匣)。
殷正浩就坐在她斜后方不远处的一张高脚凳上,保持着不会打扰到她的距离。他没有玩手机,也没有看书,只是安静地、近乎虔诚地注视着姜璐怡工作的背影和侧影。他的目光追随着她每一次屏息的专注,每一次下笔的谨慎,每一次成功剥离污损后的微微放松。他欣赏她工作时那种超然的宁静和强大的掌控力,仿佛时间在她指尖都慢了下来。阳光透过高窗,在她专注的眉眼和灵巧的双手上投下淡淡的光晕,构成一幅令人心静的画卷。
有时,当姜璐怡完成一个相对轻松的步骤,或者需要等待糨糊干燥的间隙,她会主动开口,声音轻柔地打破一室的静谧。
“看这里,”她微微侧身,用镊子尖极其小心地指着一处几乎看不见的拼接痕迹,“这是用‘隐补法’修复的。选用与原纸纤维、厚度、色泽都极其接近的古纸,沿着破损边缘的肌理,用极细的毛笔蘸着特制的薄浆糊,一点点把补纸的纤维‘喂’进去,让它们自然融合。补好后,几乎看不出痕迹,最大程度保留古籍的原貌。”她的讲解专业而细致,带着对这门古老技艺的深厚感情。
殷正浩会立刻凑近一些,身体微微前倾,深邃的眼睛紧紧盯着她指示的地方,努力分辨那细微如蛛丝的修补痕迹,脸上充满了求知欲和惊叹:“太神奇了!这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眼力!简直……就像在修复时间的裂缝。”他的比喻带着法国式的浪漫,却又精准地道出了古籍修复的精髓。
“是啊,”姜璐怡的唇角弯起温柔的弧度,“每一次修复,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抗时间侵蚀的努力。”她拿起一支细小的羊毫笔,“你看这支笔,笔尖是用出生不久的小羊羔颈部的细毛制成,极其柔软而有韧性,才能在脆弱如蝶翼的纸张上运笔自如。”
偶尔,在修复一些需要重新托裱加固的、相对厚实且破损不严重的书页时,姜璐怡会鼓励殷正浩尝试一下最基础的操作。
“想试试感受一下吗?”她递给他一支干净的小楷毛笔和一小碟用明胶、明矾等精心熬制的、近乎透明的薄浆糊,“不用紧张,就像这样,”她示范着,用笔尖蘸取极其微量的浆糊,轻轻点在需要加固的纸张背面,“动作要轻、要匀,让浆糊像呼吸一样自然渗透进去,不能多,也不能堆砌。”
殷正浩郑重其事地接过笔,如同接过一件圣物。他学着姜璐怡的样子,屏住呼吸,极其小心地蘸取浆糊,手腕悬空,手臂因为过度紧张而显得有些僵硬。他尝试着将笔尖落在纸背上,动作轻得几乎像是在触碰一片羽毛。饶是如此,他的额角还是因为全神贯注而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姜璐怡在一旁看着,看着他如临大敌般认真的侧脸,看着他笨拙却又无比虔诚的动作,心中那片曾经坚冰覆盖的角落,仿佛又被注入了一道暖流,冰层发出细微的、持续的碎裂声。她没有出言指导,只是安静地陪伴,眼中带着鼓励的笑意。
当他终于完成一小块区域的点浆,长长舒了一口气,抬起头看向姜璐怡,像个等待老师评判的学生时,姜璐怡笑着点点头:“很好,第一次尝试,能控制住力道,已经很不错了。”她看着他指尖沾染的一点微不可察的浆糊痕迹,递过一张湿润的软布,“感受如何?”
殷正浩一边仔细擦拭手指,一边回味着刚才的过程,眼神亮晶晶的:“很奇妙……感觉……像是在触碰一段被封存的历史。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纹理,那种脆弱又坚韧的生命力。还有这浆糊的气味,”他轻轻嗅了嗅,“有种时间的味道。”他的描述带着一种诗意的敏感,让姜璐怡再次感受到他灵魂深处对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就是在这样宁静的午后,在修复刀与古籍的轻触声中,在糨糊的微酸气息里,在关于纸张纤维、墨色变化、修复技法的轻声交流中,姜璐怡清晰地感觉到,自己那颗因过往伤痛而紧紧封闭的心,正在发生着缓慢而坚定的变化。
那层用以区分“殷正浩”与“郑恩泽影子”的坚冰,在他日复一日的、真诚的、带着尊重与欣赏的陪伴下,在他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求知欲的催化下,正一点点消融。她开始期待他出现在修复室门口的身影,开始享受与他分享古籍奥秘的时光,开始在他专注凝视的目光里,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让她心跳加速的暖意。
心防的松动,如同春雪初融,细微无声,却已势不可挡。窗外的梧桐,枝繁叶茂,绿意盎然,仿佛也在无声地宣告:春天,真的来了。